在武學中,一種功夫在表面上表現(xiàn)出來的是動作、速度、反應、彈跳、力量等等現(xiàn)象,而隱藏在這些表面現(xiàn)象之下的是驅動出這些表面現(xiàn)象的能量的產(chǎn)生與傳導方式。 以肌肉緊張發(fā)力的外家拳,將人體吃飯喝水呼吸獲得的能量作用于肌肉的緊張收縮以產(chǎn)生能量,并且以周身各部位的肌肉緊張傳導能量,所以外家拳習練的就是肌肉緊張收縮的程度,肌肉緊張收縮的程度越劇烈、緊張收縮的速度越快,速度、力量、反應、彈跳等表象越巨大 -這就是外家拳的功夫。 內家拳作為一種技擊術,能量的產(chǎn)生與傳導方式同樣是決定功夫程度的要素,所以,內功的本質就是內家拳在肌肉不緊張狀態(tài)下能量的產(chǎn)生與傳--因為內家拳不依靠肌肉緊張產(chǎn)生并傳導能量,所以能量的產(chǎn)生與傳導均在體內進行,外形是松柔的--這就是內功。 這“內功”兩個字,現(xiàn)在似乎包含有兩層意思在內。一是氣功功法,二是武術訓練內容。一般人了解到關于“內功”的方方面面,大多來自于武俠小說。像什么“大周天”啊,“任督二脈”什么的。這些不可捉摸的概念都來自于中醫(yī)理論,后來又發(fā)展到了氣功里邊。氣功是真是假,它的內功是不是有武俠小說里那些神奇的功效,我不作評論。我只說說我所知道的,武術中的“內功”是什么。 在中國武術中,有“內家拳”的說法。這其中包括,太極,形意(心意)和八卦。當然,這種說法本身還存在爭議。歷來嘴仗不斷。而且,這個“內外”之分,也是明末清初才出現(xiàn)的。之前并沒有這種區(qū)分。(令狐沖,按推理差不多就是那時代的人物,所以劍宗、氣宗內訌的事搞不好還真被金大俠蒙對了……笑)。那何為“內”,何為“外”呢?武術界內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這樣的:武術中的拳術大多脫胎于古時戰(zhàn)場上的長兵器使用方法。早期的長兵器大多是硬桿,需要很強的肢體力量去揮舞。那么,以那種方式演變而成的拳法就是外家拳。后來,有了軟桿長兵器。這種長兵器的使用方式有了變化,需調動腰腹的力量,借著軟桿的韌性和重物運動的慣性來造成更大的傷害。有個例子就是砸鑿子碎石頭那種鐵錘。有硬桿的也有軟桿的。注意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軟桿鐵錘的錘頭要大得多,沉重得多。當然軟桿鐵錘的打擊力度也要大得多。如果將這種大錘頭換成硬桿的話,使用起來會非常的吃力。那么,所謂“內外之分”,就基本交待清楚了。 從上邊的內容上來看,可能提問者會失望。“內功”所練的東西如此簡單?好像完全不像武俠小說上寫得那么神奇。我只能說,簡單直接的東西,才是有效的東西。舊時練武的人,不會是為了好玩才去苦練武術的。基本上都是為了討生活,才甘愿出來真刀真槍的跟人玩命。六脈神劍什么的,那就真是神仙才能玩的東西,不是練家子身上的真玩意。花招沒用,能先砸到對手身上,而且力量夠大,那么你才能活命。第一時間摧毀對手的戰(zhàn)斗能力就是練功的目的。所以,“內家高手”打起架來,恐怕不會太好看。而且,雙方爭斗的時間也不會太長。不說一招致命,那也差不多是兩三個回合就會躺一個站一個。現(xiàn)在話又說回來了。內功的目的是非常簡單直接的,但是你要獲得這簡單直接的能力卻不會是件簡單的事。隨便伸手打一拳,看似輕飄飄,擊中對手時卻能把對手打飛出去。這種能力是需要長期系統(tǒng)的訓練才能獲得的。 簡單介紹一下內功: 內家拳為什么會出現(xiàn)? 我們從周身肌肉的排列順序就能夠看出,幾乎每塊肌肉的緊張收縮方向都是不同的,所以肌肉緊張發(fā)力這種發(fā)力方式是無法發(fā)出人體的極致力量的。前輩大師為了追求更加強大的力量,經(jīng)過不斷探索,依然拋棄了肌肉緊張發(fā)力,代之以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的發(fā)力方式,這種發(fā)力方式能夠發(fā)出比肌肉緊張更加強大的力量,并且這種發(fā)力方式能夠雙向傳簇能量。 內家拳原理內家拳以周身整體的壓縮旋轉替代肌肉緊張產(chǎn)生下行腳蹬地的能量,以獲取地面給與的上行上下貫通之力,上下貫通之力就是內家拳的技擊能量。 頭頂百會玉枕的壓縮旋轉催脊柱三關壓縮旋轉,再向下催腰胯、腿腳壓縮旋轉,將身體像擰螺絲-樣擰入地下,地面就會給與身體一個反作用力,即上下貫通之力,身體獲得上下貫通之力后,上下貫通之力被腳的壓縮旋轉向上逐節(jié)催到百會,這就是內家拳的力催三節(jié)。 力催三節(jié)的關鍵是壓縮旋轉,周身整體的壓縮旋轉能夠將身體習練成一個彈簧、一張弓箭、一條鞭子,將上下貫通之力彈、射、甩出去,這樣的能量傳遞方式就叫能量傳簇。能量傳簇不是簡單的能量傳導,而是將上下貫通之力整體傳簇到周身,使得周身每個部位都有巨大的上下貫通之力。 由于內家拳體內同時存在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與上下貫通的上行能量,就形成了內家拳通的功夫,即可以雙向傳簇能量,不但可以發(fā)出上下貫通之力打擊對手,還能夠將對手打來的力用自身下行壓縮旋轉的能量引進并傳簇到腳下,這樣身體獲得的上下貫通之力就包括了自身與對手能量的總和-----這種技擊方式在形意中叫化勁,在太極中叫引進落空借力打力。 由于人體在大腦控制下的發(fā)力方式就是肌肉緊張,這是與內家拳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相悖的,所以內家拳在發(fā)力時就要拋棄大腦控制,而是習練出身體自己的能量控制機關,即形意的心意或太極的心神,心意心神以抽合的方式生成周身整體的壓縮旋轉,這就是前輩大師說的以心行氣,拳由心發(fā)。 以心行氣的心就是心臟。以心行氣是所有內家拳共有的能量控制方式,是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qū)別所在。 以上就是內家拳在肌肉不緊張狀態(tài)下在體內生成巨大的能量傳簇的功夫,就是內功。 以上所說的內容就是“什么是內功”。下邊來說說“如何修煉內功”。 武俠小說上常常有“先天功”之類的字樣。這概念,我說武術里有。但完全不是氣功里那些道道。也跟易經(jīng)里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扯不上關系。那“先天功”指的是什么呢?那說的是一個人還在娘胎里時,伸腰蹬腿的方法。胎兒,也包括初生的嬰兒。骨骼軟,四肢力量小。他們作任何動作都是以腰腹為中心的。抬手的時候,腳也在往外蹬。翻身的時候完全不用四肢的力量,只是通過身體的伸縮“蹭”過去。這些都指明了一個問題。人身上最初的力量,來自于腰腹。那么隨著一個人漸漸的長大,骨骼強度漸漸增高,四肢力量漸漸加大。我們使力的方法就起了變化。抬手就能拿起一個杯子,當然不用腳抓地,坐胯松腰,伸肩拔背的去折騰。可是,當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需要出大力的時候,我們依然會使用這種“最大輸出方式”。不過,要完成達到這種輸出效果的狀態(tài),是有條件的。你得先試過,已經(jīng)知道了你想抬起、推走、拉出、壓下的物品足夠的沉重才行。那時候你的準備姿勢,基本上就符合內家拳里的要點了。而這神奇的“內功修煉方法”就是為了讓你隨時都可以作好這種程度的準備,并且能快速有效的把自身的最大力量砸到對手的身體重心上,給對方造成足夠大的傷害。很明顯,這“內功”不是啥善茬。用這種好勇斗狠的方式也能“悟道參禪修成正果”,我個人覺得不太靠譜。武術就是武術,甭扯上其他有的沒的。 如果你仔細看,可以看出我以上文字的中心就是兩個字——“腰腹”。這兩個字看起來挺不帶感的。那么我換一下——“丹田”。是不是就威武霸氣多了?內家的所謂“丹田勁”,其實是就圍繞著腰腹所進行的訓練。如果你腦子里想的是丹田里有團“氣”。這“氣”不會順著你的腸道溜出去變成一股子惹人厭的味道,而是沉到“海底”,過“命門”,上“百會”,下“涌泉”,成為在任督二脈里奔涌不息的暖流……那也就不是武術的范疇了。我得說,它要是真能溜出去的話,搞不好還能像臭鼬那樣把這當成一件護身法寶。就擱身上這么亂轉悠,怎么把站你對面的漢子弄躺下啊?靠賣萌?行,打住。說這腰腹。那啥,還是換換,丹田。從上下肢的分工來看,當然是以上肢來進行攻擊最為便利。而上肢力量的根,是來自于下肢。丹田就是連接它們之間最重要的一環(huán)。這是其一。其二:人無論是作什么運動,調整好呼吸,都是必要的準備工作。呼吸肌發(fā)力的根,就來自于丹田。所以,在練怎么打之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調整好丹田的位置。這就是內家拳里“樁功”的目的之一。聽說過“站樁”吧?沒聽說過?站馬步總知道吧?李小龍的“腰馬合一”,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然,你要說站樁是為了“站通大周天”,我也拿你沒辦法。我接著說。位置調整好了,感覺就有了。什么感覺?內家所謂的“松沉”。當然,不光是丹田這塊,身上其他關節(jié)的位置都要調整好。樁功這一關要過去,還是很花時間的。之后就是“走拳架”。前邊樁功是“靜”,之后當然就是“動”了。在運動中保持之前所獲得的狀態(tài)。最后還有對練,那就是在模擬實戰(zhàn)中進行檢驗了。內家練的功歸結到一起,是一個“整”字。不是整人的整,是整體的整。前文曾說過,抬手輕飄飄一拳。其實這一拳已經(jīng)是集中了全部你能集中的力量和勢能。就像是揮起了那個軟桿的大鐵錘。另外,調整好了各處關節(jié)的位置之后。攻擊之前你不需要退一步,手回拉什么的,為了獲得距離而往回退。而是能從身體內部借距離,抬手就打。沒先兆,而且看起來也不像是出了全力。但是一但上身,那種具穿透性的力量所造成的傷害,是很大的。 |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古籍網(wǎng)
( 蘇ICP備15516733號 )
GMT+8, 2025-10-25 12:53 , Processed in 0.0518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